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0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歷史】考科試題特色

一、前言

110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歷史考科(簡稱「指考歷史」)試題考察考生理解及分析能力,只憑藉單純記憶將難以獲得高分。本卷亦呼應核心能力的評量導向,考生須仔細閱讀、理解及分析才能正確作答。本卷特色分述如下:

二、試題特色

()試題取材特色

1.各冊領域比重適中

以課綱內容來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選修歷史各分域占 1 冊、1.5 冊、1.5 冊、2 冊,本卷對應分別為 19 分、 28 分、 26 分、 27 分,必修課程之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的比例略高,選修歷史占分略少,但落差不大。

2.時代分布略古詳今

在上古、中古、近現代史的時代分期上,各分期都有試題;亦符合課綱課程規劃略古詳今的原則。

3.素材視野跨域整合

此次試題除包含政治軍事方面、社會經濟、文化思想三大主要面向外,並以跨單元或跨冊的素材,設計文化交流及人口移動兩大面向的試題,強調臺灣、中國和世界各分域間的互動取向。以人口移動為例,第 20 題是考察對馬來西亞各族群二十世紀人口變遷趨勢的理解,學生須具備一定中國史、世界史知識才能回答,是具複合性質且有宏觀視野的題目。

()題型特色

1.運用多元資料

(1)本卷包括簡述、史料、情境與圖表等試題形式,試題除以文字敘述外,亦有 3 道圖像題及 2 道表格題。

(2)簡述題以精簡的文字敘述,考察考生瞭解重要概念及基本歷史知識。史料題利用史書、法典及學者研究等資料,考察考生文本的閱讀與分析。圖表題則運用漫畫、照片及統計資料等,考察考生判讀圖表的能力。情境題是生活樣態中所呈現的時代特色,考察考生能否掌握不同時代的生活景象。命題素材的多樣化,讓本卷更顯豐富多元。

2.強調核心能力

「培養帶著走的能力」是 108 課綱的重要精神,但絕非 108 課綱的獨創。101 課綱中已有此觀念,其重點在於培養學生掌握歷史時序、理解歷史、解釋歷史與運用史料等四大核心能力。本卷許多試題都朝此方向設計,例如第 33 題,考察從清末到日治初期臺灣主要出口商品的變化。考生須將前後單元融會貫通,才能正確解讀數據背後的意義,如果只是死記硬背片斷內容,就無法活用於此。

3.著重理解分析

101 課綱歷史科四大核心能力中首要為「理解歷史的能力」。因此,本卷著重理解分析能力的考察,試題提供充分作答訊息,考生只要仔細閱讀,配合必要的歷史知識,便能掌握文意,正確回答問題。例如第 37 題《漢摩拉比法典》,直接以條文的內容,讓考生解讀出這部法典在對等報復下蘊藏的階級差異之原則。考生作答時須調動對法典的基本認識,同時,理解字裡行間所呈現的法典的精神與立意,而不是僅僅從腦海中搜尋記得的內容。

()試題內容著重面向

1.兼顧基本題型,避免細瑣知識

試題的內容著重在重要歷史觀念以及各時代特色,避免測驗細瑣的人名、地名、年代等知識點,如第 13822 題等,學生只要具備歷史觀念與理解推論能力,不難正確作答。唯歷史觀念不能不具備基礎知識,如第 4132432 題,只要考生具備歷史基本知識便可順利答題。

2.重視閱讀理解,強調分析能力

在重視閱讀理解的理念下,本卷亦有相應試題,如第 1720252633343537 題,以及非選第一、二題。第 2033 題為圖表分析、推論,可見文本閱讀不限於文字資料,但也有嚴謹的文本閱讀。如非選第一題明朝人對於「東番」的認識,須在充分理解文本字義的前提下,對三項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後,才能推論出正確答案。該題文言文略多,但非艱深文言,經適當補充說明後,考生只要具備一定閱讀能力,仍可順利作答。

()整卷試題難易度與鑑別度重點分析

就全卷試卷難易度(P)分布而言,中偏易(80%P50%)試題比例最高,占約63%;其次為易題(P80%),占約 26%,全卷難易度屬中間偏易。鑑別度(D)方面以中等鑑別度試題(.40D.20)為主,占約 60%;其次為高鑑別度試題(D80%),占約 23%。整體而言,本年試卷難易度較近年指考容易,而鑑別度仍維持在中、高鑑別度。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1.重視融會貫通

101 課綱指考試題經數年來不斷修正、調整,已趨成熟、穩定,高中教學現場也逐漸掌握指考試題趨勢。面對素養能力導向的試題趨勢,教師在教學時、同學在學習時勢必要比過去更重視跨章節、跨冊甚至跨領域整合,並且更重視文本閱讀與理解,如何分析資料、推論證據,不能只是單純背誦。否則就算記了許多歷史專有名詞時間、人名與地名,無法將其概念化、體系化,在腦中依舊黏成一團,誤將知識不當連結,無法有效掌握大考試題。

2.掌握重要歷史知識

重視能力並不意謂著無須理會重要的歷史知識,概念與體系若無具體事實支撐,就可能流於似是而非的比附與妄議。在重要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透過年代建立基本而清晰的歷史時序,可以提供史事發展的框架。掌握基本時序觀念,並非是硬記年代,以本卷第 34 題為例,如果對十七世紀沒有概念,無法聯想十七世紀同時也是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的時間,就難以理解題幹中所述該世紀為何充滿矛盾與對比。歷史是一門重視時間脈絡的學科,素養導向下的歷史試題是讓它更聚焦於它的關聯及影響,避免零碎化。

四、結語

上述種種命題特色,是一直以來大考歷史試題發展的趨向,這種趨向在 108 課綱的推動之後,讓教與學更加相輔相成。大考試題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可以讓現場教師與學生更具體而微地看見發展趨向,期許大考的試題研發與現場教學可以持續互動對話,彼此理解,以深化歷史教育的目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