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1年命題精進方向與研究測試進程──社會

研究發展處
研討會第一天下午第一場次的社會科由大考中心黃璀娟副主任擔任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董秀蘭教授、地理學系陳國川教授,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林慈淑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蔡博文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張茂桂教授擔任主講人,依序說明今年社會領域各考科試題研發計畫的研發成果。

社會科評量跨域能力主要價值在讓學生面對問題時能擴大解決問題的視野

面對資訊革命、快速全球化、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過去單純的知識學習或技術訓練,已難以解決不斷湧現的問題。因此新課綱強調核心素養,改變學習目的與方式,希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在社會考科方面,本中心今年邀集不同的研發團隊,除了歷史、地理、公民外,在合科的社會科部分亦有兩個團隊。社會科學的許多問題,往往無法使用單一學科知識來解答,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會運用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素養導向的跨域能力,其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它最主要的價值是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擴大解決問題的視野。
今年的兩組社會科研發團隊,分別由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董秀蘭教授與地理學系陳國川教授主持,兩位教授也親自於研討會上向與會老師報告研發情形。本年試題研發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研發單一題組中包含選擇與非選題的混合題型。兩位教授都認同社會領域素養導向命題應該配合新課綱精神,設計重點包括:(1)問題情境化、(2)以整合能力為評量重點、(3)問題解答需要跨領域或跨學科的思維、(4)知識的整合、(5)學科的探究,以及(6)社會的價值
首先由董教授提出素養導向試題研發設計重點。董教授認為,社會領域素養導向試題研發,需要考察學生對學科核心知識的掌握整合能力,期許學生利用這些先備知識基礎,透過對試題所提供資料如文字圖表等的理解判讀,來發展學科探究。最終能超越學校情境之外,對於各種真實社會議題表達自己的反思或論述。
閱讀理解能力是核心與基礎,董教授簡報時,提到試題設計應能有效協助學生培養閱讀、溝通與論述能力,最終能達成「促進學習的評量」和「評量即學習」的目標。對於試題素材,可以取材自史料、地圖和報紙等多重來源,再融合圖表文字敘述之不連續文本,兼顧學術和生活情境,並強化學科知識和學科探究方法的整合應用。在題文敘寫上,董教授建議可採取演繹或歸納的探究導向,如敘明問題意識並提供資料以進行推論;或透過資料判讀分析以歸納問題意識和探究主題。
陳教授其後亦表示,素養試題應取材於有意義的生活情境或學術上問題探究的情境,用以評量學生對於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或應用創造等能力。但兩位教授都提醒情境化試題需符合課綱,可以透過課綱中的「學習表現」來確立評量目標;課綱中的「學習內容」則用以選擇評量素材。
陳教授指出,閱讀理解、邏輯推理、圖表判讀、批判思考、歷史解釋辨析、資料證據應用等是屬於「整合能力」,這些能力將是除基本知識外,素養試題的評量重點。針對社會合科試題,問題應設計為需跨領域或跨學科的思維方能解答,讓學生打破學科藩籬,同時活用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的學習經驗,或運用其中兩科的學習經驗。
至於操作模式,陳教授分享其經驗。首先各科選擇可和其他學科整合的學習表現,再根據所欲評量的學習表現,在學習內容中搜尋合適的主題、項目和條目,作為研擬評量情境的基礎,再據此基礎形成試題初稿。各科研擬的初稿形成後即交給他科,他科根據初稿增加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並再修改情境初稿和試題初稿。三科試題初稿完成後,舉行三科聯席會議,針對各科修改後情境及試題再整修完成試題。完成之試題擇定學校進行施測,根據施測結果、諮詢意見,作為下次設計試題改進的基礎。茲舉一例題如下,除為跨領域命題,亦納入混合題型:
本題組從中南美洲國家情境入題,在共同的材料之下,地理、歷史、公民三科各有圍繞該主題的試題,且附有一題須作圖的非選擇題,成為一道跨領域的混合題組題,不只體現了素養命題的跨領域特性,還發揮了卷卡合一的靈活命題長處。

歷史科素養導向試題研發重點在於文本閱讀與證據推論

接著林教授說明歷史科試題研發情形。本年度歷史科素養導向試題研發的重點在於「文本閱讀」與「證據推論」。文本閱讀,指的是歷史文本有其生成的情境與脈絡,閱讀時要能從文本的選材、用字、書寫、表現風格,探知文本所要傳達的(或隱含的)觀點或意圖,還要能連結作者的觀點與特定的情境脈絡。而證據推論,是從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從資料中提取證據,回應問題,建立歷史理解。從問題、證據到回答的過程中,必須啟動學生「判斷」和「推論」的思考。故今年度的試題研發環繞著這兩大重點:文本閱讀測驗考生理解和掌握觀點的能力;證據推論則測驗考生論證和回應問題的能力。
林教授進一步說明,文本閱讀的提問方向有六:(1)辨識資料討論的課題和重心(整篇資料在探討的是哪些問題?);(2)掌握某些段落的意涵及資料傳達的重要歷史事實;(3)分析作者思路(作者構思、推展思路的進程);(4)梳理全文的觀點(作者對課題贊成嗎?作者提出的論點是?);(5)考察作者背後的價值觀(其身處時代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最高層次的(6)理解作者觀點與特定脈絡的關連性。至於證據推論的提問方向則有三:(1)以假設性命題或其他觀點,推論某資料作者的立場和看法;(2)就某個課題或問題,考察、比較多重資料彼此間的異同,以及(3)設計一個歷史探究問題,要求從各資料中提取證據解決問題。
取材方面,題文選材比過去多樣化,包含經典史學作品、現代史學作品或國外大眾史學作品的中譯,還有如法令、傳記、演講辭等原始資料,以及從生活經驗取材等。題文可能是單一來源,也可能有多段資料,或是多則資料的比對和相互參照。林教授並以一道利用「單一資料」研發的「文本閱讀題」及「證據推論題」試題為例:
第一階段測試後,學生多半給予正面肯定,認為試題敘述清晰,答題資訊充分,仔細閱讀文章即可作答,不再需要死背瑣細的歷史知識,且可表達自己的看法。但也有學生存有疑慮,認為試題較像國文科的閱讀題,不像考歷史,不習慣以文字表達想法等。
針對部分學生以為歷史文本閱讀像國文,林教授特別說明,閱讀素養本就是跨科能力,各科提供的文本類型及提問取向並不相同,透過文本要達到的目的也不一樣;歷史是根據資料證據而建立的過去的圖像、有關過去發展的了解,當然重視閱讀素養。同時,測驗結果顯示有些學生無法明白掌握若干題目所問重心,未來試題研發團隊會根據測試與訪談結果,消除學生疑慮、強化優點,或可調整作答方式,以表格舉例引導答題方向等,並增加研發脈絡化、證據運用及具生活關連性等類型試題。

地理科研發素養導向試題以課綱學習表現為測驗目標,以學習內容為評量重點

蔡教授接著說明地理科研發重點。隨著資訊革新與全球化,已帶來生活環境快速變遷,使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產生變化,而地理本來就是一門研究「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科學。
蔡教授表示,地理科歷來皆依據課綱研發試題,本年度針對素養導向試題,以地理課綱的「學習表現」作為測驗目標,亦即情境化試題中的骨幹;以地理課綱的「學習內容」作為評量重點,即情境化試題中的血肉。並經由小組的討論,目前暫擬未來地理科的測驗目標包括:測驗考生地理學科的系統知識、運用地理技能的能力、能以地理視野解析區域議題之能力,以及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試題取材方面,除了強調「情境入題」,在情境設計上嘗試以重要時事議題為主,例如:以Grab(東南亞最大的共乘服務提供者)為例,結合臺灣新南向政策中「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試題情境素材,測驗學生是否理解東南亞各國的地理位置,同時思考地理位置與經濟活動的關聯性。此外,在整合運用能力上,地理科一直以來就是非常強調學生需具有分析統計圖表、判讀照片地圖以及衛星影像圖等非連續文本的能力。
為了配合「卷卡合一」答題卷的研發方向,今年地理科研發了一道混合題型的題組,總題幹的題文設計以北極航道為主題,在答題卷上大膽嘗試印製以「北極地區」為視角所繪製的地圖,依序研發「擷取訊息、分析推論、廣泛理解、反思評價」四個層次的試題,期望透過題文的設計,評量考生地理科的先備知識以及閱讀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達到「評量即學習」的理念,讓學生了解全球重要的環境議題,進而關心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轉變,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探討此一與個人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例題如下:
試題設計是一門藝術,同時也需要兼顧閱卷的公平性。接下來試題研發團隊會持續進行研究測試,以施測後學生的答題狀況、問卷及學生訪談意見,作為調整答題卷設計,修正試題文字語意或是照片、表格、圖片等非連續文本的參考。同時,也會透過命題或閱卷工作坊與高中老師的交流機會,就混合題型與非選擇題的內容設計,蒐集更多意見以讓閱卷機制更為完善。

公民與社會科開發多元非選新題型,結合問題與生活

張教授在說明公民與社會科的試題研發時,表示研發工作過去主要講求試題的創新與題型的多樣性,今年則在過去所奠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結合素養導向命題理念,發展出呼應新課綱精神的試題。
研發團隊的工作著重於新題型的開發,包含多元形式的非選擇題,如作圖、填寫表格、限縮式的簡答,以及較為開放的論述題型等,另外也研發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交織穿插的混合題型。無論是多元形式的非選擇題抑或是混合題型,均不脫離素養導向命題中「情境化」的脈絡,簡言之即是將問題與生活結合。情境命題又可區分成生活情境與學術探究情境,命題設計上會先確立評量目標,與課綱中的學習表現結合,並在素材上選擇與課綱中學習內容具高度相關的情境。
本年度試題設計的特色,包含增加題組型試題、強化題文或題幹的資訊內容、命製跨範疇或知識點整合試題、整合應用情境、評量運用學科知識以表達或論述的試題。希望這樣的試題設計,可提醒同學閱讀理解、跨範疇統整運用、分析推理、反思評鑑、與生活結合、文字與符號表達等能力的重要性。
針對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穿插的混合題型,採用卷卡合一式的答題卷,是非常大的突破與革新,意謂不再有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必須分開命題的限制。過去非選擇題只能選定同一主題或相近概念集中命題,卷卡合一後,可以依照所需要的測驗目標設計相應的題型以評量學生不同的能力,且部分答題資訊將呈現於在答題卷上,題型設計將可以更加豐富多元。張教授舉例說明:
本大題屬於混合題型,第11-13為選擇題,第14題為非選擇題,可以綜合考察學生不同層次的能力。本大題有兩段資料,閱讀量較大,也可評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此外,本大題也結合課綱不同主題如政治參與、民主治理、政策誘因及民主課責等不同主題命題,具有跨領域的特色。
張教授提到,研發團隊已設計出不同研究用試卷並進行測試。從回收的問卷中,多數同學對於卷卡合一抱持正面態度;而亦有近五成的受測同學表示非選擇題更能評量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的學習成果。因此,研發團隊將持續進行多元題型的研發與修正,並朝向「結合情境脈絡」的素養導向命題,另外亦將持續了解各界所表達的意見,調整所研發的試題與答題卷。

現場與會教師的迴響

開放式的問答題,或是涉及規範性的題目,是否會有預設的特定立場,給分標準為何?張茂桂教授回應,大學入學考試涉及學生的升學權益,因此命題時會留意,開放式的問題主要評量分析與認知能力,較屬於知識性;關於價值判斷如政治或意識型態上的問題原則上不會成為考試的內涵。至於開放式問答的評量標準,可說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以本次研發團隊為例,題目出來時會有一個評量標準架構,等到看到學生的回應與答案後,再跟評閱的老師們一起討論、調整。
有關試題情境化問題,張教授表示,會以課綱學習表現為命題的大方向,在情境設定上也會考慮學生學習差異的問題,把情境講清楚,在試題中提供充足資訊,即使學生第一次接觸此議題,也能依據試題資訊來作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