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發展的經驗分享

研究發展處
兩天研討會的一大亮點,是邀請到負責辦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蘇國生祕書長,分享香港學制改制與辦理中學文憑考試的經驗。本場次由本中心劉孟奇主任擔任主持人,開場時先介紹蘇祕書長的學經歷,並以香港中學文憑會考中國語文、英國語文的試卷架構、試題內容為例,介紹香港如何結合具有真實感與社會意義的生活情境,完整評量聽、說、讀、寫的語文素養。
蘇祕書長曾先後於香港教育大學(前稱香港教育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擔任教務長職務,同時曾擔任考試及評核局上訴覆核委員成員、公開考試水平委員會與公開考試委員會成員,以及香港大學聯合招生辦法管理委員會(JUPAS)主席,並曾參與檢視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評核大綱,因此在課程發展、教育行政及公開考試管理方面,都具有出色的領導能力與經驗。

香港自2009年實施新學制新課程,2012年辦理第一屆中學文憑考試

秘書長首先介紹香港考試及評核局(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縮寫為HKEAA,簡稱考評局),為香港安排及統籌考試的專責部門。其中,與高中及升大學有關者,原有「香港中學會考」(舊學制中五升中六考試)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舊學制中七考試)兩種,因應香港高中課程於2009年起改為三年學制,三年後的2012年開始辦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新學制中六考試),取代原來的高級程度會考。而實施新學制之後,所有學生只要有興趣,都可直接讀至高三,中間不必再考原來的中學會考;這樣的新學制,也可與國際主流學制接軌。
新高中課程主要有3部分:核心科目、選修科目、其他學習經歷。核心科目有四: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通識教育,所有學生必須修習,也是中學文憑考試(以下簡稱「文憑試」)的必考科目。學生可再依興趣、能力選擇2~3個選修科目,也就是「文憑試」的選考科目。至於其他學習經歷部分,每名學生有一份學習概覽,由學校詳細記錄學生的其他學習情形,例如藝術發展、體育發展、社會服務或與工作有關的經驗、參加比賽獲得獎項等等。學生申請大學時,學校會將學生學習概覽提交至聯合招生系統。
秘書長提到,新課程強調領域知識、共通能力與價值觀和態度之間的關聯,這與我們所講的三面九項核心素養非常類似。在香港,為八大學習領域、九項共通能力,以及七項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以通識教育為例,在課程設計上,希望培養學生獨立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透過探究現今世界議題,開闊學生視野,並能融會貫通各科知識,培養多角度思考。而在考評上,則透過獨立專題探究(IES)發展學生自學能力,由學生自訂研究議題,進行研究、探討、分析,經由學校老師評定後,列為「校本評核」成績,納入中學文憑考試成績之一部分。由於獨立專題探究對學生是很大的挑戰,也涉及許多主觀性,而通識教育又屬於核心課程,為「文憑試」必考科目,所以社會評價不一。
「文憑試」每年舉辦一次,大部分科目的考試於4、5月間舉行。考生需報考4個核心科目及2至3個選修科目。施考方式中的筆試,包括多項選擇題、短問答、論述題,其中的中國語文與英國語文兩考科,並有評量聆聽及說話能力的試題。

「校本評核」是「文憑試」的重要評核方式之一

校本評核,是指在日常學與教過程中,由學校任課教師來評核學生的表現。學校任課老師必須根據考評局對每科的要求,在學校進行評核,主要是評核公開考試筆試未能涵蓋的內容,例如通識教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科學實驗技能等等。校本評核的分數計入學生的「文憑試」成績,不同科目所占百分比不同,一般為20%左右。
校本評核的優點為能將學、教及評量有系統地結合起來,更全面地評核學生的表現;能讓學生從教師的有效回饋中了解自己的強、弱項,不斷改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與動機;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熟悉和輕鬆的環境中爭取最佳表現。
由於校本評核成績納入為文憑試成績的一部份,因此考評局須確保校本評核的公平與公正,會提供詳盡指引、評分準則及示例,以協助教師的評分標準趨向一致,同時開辦專業培訓課程,加強教師對校本評核的認識。此外,委任各科校本評核監督及分區統籌員以監督及支援各科教師施行校本評核。在文憑試考後,考評局更為以學校為單位,依據各校文憑考試成績表現,調整學校提交的校本評核分數,以消弭不同學校教師之間的評分差異,在不影響學生校內的排名下,確保不同學校的校本評核分數的可比性。詳情可參考香港考評局所公布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校本評核分數調整機制」。

中學文憑考試的推行經驗及挑戰

由於新學制下所有學生均可於中五後繼續升讀,因此學校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要照顧擴大的學習多樣性。秘書長也分享香港在新制度之下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文憑試的4個核心科目加上2至3選修科目和「其他學習經歷」的建議學習時數,對於學校在時間表編排、平衡課程及評量要求方面造成困難。一方面,較多學生只選修兩科,知識基礎較狹窄;另一方面,學生和教師的工作量沉重亦為主要的關注,尤以「校本評核」為甚,因為校本評核的占分至少為20%,至多50%,影響極大。
制度的調整,有賴溝通檢討後的優化。秘書長也分享香港的溝通與檢討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短期階段檢討和優化措施(2012-2013)
經過大量溝通檢討,2013年4月公布優化課程及評估建議,主要精簡課程和考核內容,如中國語文科卷三和卷五合併(由2016年考試起);校本評核方面,落實7個科目的內容精簡安排(2014年考試起);9科延遲推行校本評核至2019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隨後的問卷調查結果和其他回饋顯示,這些精簡課程及評估的階段措施,包括在不影響主要學習目標的情況下減少考生校本評核的工作量、減輕教師進行校本評核的工作等,普遍受到歡迎。
2.中期檢討(2013-2015)
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後,持續進行優化,如:2018年文憑試起,中國語文科加入12篇指定文言篇章,於公開考試的試卷一評核;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採用具規範的探究方法,並把評核「階段」由三個減少至一個,以及「課業」減少至一份。
3.持續探討(2015-)
目前香港仍在持續討論,未來是否將通識教育科由必修科改為選修科,讓學生有時間修讀中英數三個核心科目和三個選修科目,提升學生到海外升學的競爭力。其次,有些人認為中國語文考科的卷數仍然過多,希望繼續優化中國語文科的考試,精簡考卷,例如是否仍需考口說卷等。
演講之初,蘇祕書長以一幅2004年香港報章雜誌所刊登具有象徵意義的照片,說明課程、考試的改革應該由相關單位攜手共進;演講的末尾,蘇祕書長特別提出香港考評局最重要的理念:「評核促進學習(Assessment for Learning)」,說明將考試資料回饋教學,進而改變教學,是評核最重要的目標。秘書長再次強調課綱與考試的關係,應該是緊密相依、一起前進的。

現場與會教師的迴響

有教師提問,考試試題是否主要取材自香港現有課本的內容或範例等?秘書長說明,基本上考評局出題,在課本裡是看不見的,也不會看得見,主要是基於公平,所以命題老師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出題,沒有用香港的課本範例。
關於校本評核的調整分數機制也引發現場教師的討論。秘書長解釋,因為每一個學校的評卷標準不一定完全一樣,為防止這個情況,考評局會預先培訓老師,訂指標與描述,告訴老師如何做校本評核,盡量讓所有老師有一致的標準,一致的評核方法,有經驗的老師也會協調不同地區的學校老師們培訓與交流等。多做前置工作,避免後端評卷有不同的標準出現。但儘管這樣還是可能出現差異,所以有調整機制。例如中文、英文的課程,文憑考試評量目標跟校本評核的目標相似,且因為報考的學生人數比較多,因此會以統計的方式,以那個學校學生在文憑考試的表現,來做一個統計上的調整。但若是課程學生比較少,校本評核的功課和公開考試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就會請專家到學校仔細檢視每一個學生的作品,然後做一些調整。
進行調整時,不會影響原來校本評核中最高分同學與最低分同學的名次,也就是不改變排序,但可能會把分布拉開一點,或是有一些情況相對來說是把分布縮緊一點,詳細的技術性統計模型可以參考網站。此外我們會把調整的結果回饋給學校老師,幫助他了解為什麼會調整,明白有什麼問題,希望他明年可以避免。秘書長強調,透過給老師多一點支援,希望一年比一年做的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