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對大學考招變革的期許與展望:大考論壇

研究發展處
兩天的研討會各安排一場次大考論壇,第一天上午由大考中心基金會董事長薛富盛校長擔任主持人,邀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朱俊彰司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張新仁校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張茂桂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劉緒宗教授擔任與談人;第二天上午則由大考中心劉孟奇主任擔任主持人,邀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戴淑芬副署長、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藍偉瑩委員、基隆市立八斗高級中學黃致誠校長以及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張添唐校長擔任與談人。

大學端對大學考招變革的期許與對談

主持人薛富盛校長開場時,先肯定大考中心過去這段時間的用心,能配合教育部、招聯會的制度調整,著手探討大學入學考試的試題變革,並提前在今年舉辦多場說明會,向數千位第一線育才的高中教師宣導理念與素養導向命題;其次提及十二年國教是臺灣教育史上的重大變革,大學在選才、育才兩方面均應調整部分觀念,才能妥善因應。因此這場論壇希望站在大學的觀點,分享大學端所期待未來進入高教的高中生應具備的素養,進而希望這波改革能使臺灣順利因應未來所面臨全球化的挑戰。
高教司朱俊彰司長首先從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發展歷程談起。朱司長提到,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自民國91年開始實施,至今已歷17年。根據過去多年觀察,發現討論制度變革時,大家往往各有想像。但如果大家著眼於考試招生調整內容的細節,其實比較不容易看出改革與未來的關連性。建議大家不妨把視野拉高,關心考招制度在國家發展、人才培育上所扮演的角色,著眼於大目標,才能朝著同樣的方向,找出明確的步調,而不會陷於細節上的爭論。
談到大學選才,朱司長表示,其實大學需要的人才不可能完全在大學培育,一定要仰賴高中幫忙。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提供了這樣的環境,不把課程排滿,讓學校教師與學生得以有討論學習與發展方向的空間與彈性。此外,高教司與招聯會推動招生專業化,提升大學招生能量,不要只憑考試成績或在校成績判斷學生,而是檢視學生的學習歷程。也就是說,除了大考成績,推動大學系統化地進行面試或書審,使用新的工具,檢視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以選才,再透過校務研究追蹤了解考生進入大學後的表現。如此高中教學、適切選才、大學人才培育三者才能串接起來。司長提到,過去常聽到有回到聯考制度的聲音,但聯考對培育人才真的是好事嗎?所謂的公平、平等,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應該找到好的評量與教學方式,適當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不要用同一把尺規評量所有學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張新仁校長,從教育家的觀點,提出高中育才與大學選才的關聯。張校長說,首先,大學選才應該要打破迷思,招得滿不如招得對、招得好;其次是育才,高中教師教學能符合素養導向課綱的精神。事實上,不但高中需要因應新課綱而改變,大學端亦然,因為選才影響育才,育才影響選才,兩者是互相循環的關係。張校長提出「知己、知彼、知法」的觀念,高中生應先確定自己的興趣,可參考大考中心提供的資訊,了解自己的生涯發展,適性揚才,選擇合適的校系就讀。大學端也要進行專業化的招生,分析學生的來源,並與高中建立更緊密的伙伴關係。張校長強調,因應考招變化與課程改革,深化學生能力,才是我們面對未來改革的因應之道。
多年參與高中社會領域課綱研議的張茂桂教授,則從課綱的研修開始談起。張教授表示,其個人從參加公民與社會科第一次的課綱研修起,便觀察到教育現場與考招制度的環環相扣。張教授提起當年,當決定指定科目考試新增公民與社會科成為考科後,不僅改變課綱推動的步驟,也改變了學校的生態,而在漫長的發展正當性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的社會溝通工作。
從考招制度的連動回到眼前所討論的素養導向試題。張教授表示,目前考試形態的缺點是受限於選擇題的設計,學生的學習被引導到特定的方向,表達思辨能力受限,所以過去一年各科的試題研發,都朝更開放的方向研擬。題型有所改變固然是一個契機,但我們未來仍要面對大學端如何選才、採計哪些科目的問題。不同的學校雖然會有各自的生態和考慮,但在新一波國教發展的趨勢下,應思考如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既有益於組織發展,也能有更高遠的人才培育目標。至於高中,雖有專科教師,但諮詢服務如職涯或生涯探索顧問的老師還可加強。現在升學管道越來越複雜,學生可能需要提早決定方向,如有些學校很積極,相對地學生也就較有自信,選擇也較成熟。
張教授並談及社會公平性議題。張教授認為,在大學入學考試方面,包含素養評量,都有一定的評閱標準,而即將推動的學習歷程檔案,也必然重視公平性。然而,不只大學選人,大學也被選擇,大學入學所伴隨的社會流動性問題更是受到重視。制度設計創造誘因,也會改變人的行為,所謂公平性議題仍會受到關注。
參與十二年國教自然領域課綱研修的劉緒宗教授,則對此次的大考調整予以肯定。劉教授表示,其長久在大學服務,感覺臺灣高教過去的問題,是學生幾乎像是經由同一模式培養出來的,課堂上學生的回應、提問的面向、思維的方式都極類似,但這並非好事,因為無論是科學、技術的人才培育,都需要有創新意見、不同思維,才能使科學研究、技術應用有所突破。人才要多元,不只是知識的多元,還有思維方式的多元。這次因應新課綱而帶動考試變革,可為大學選育不同面向的人才,樂觀其成。
雖然素養導向命題非常困難,但對未來社會人才的培養卻很重要。素養是指帶得走的能力,而非學科的知識內容。劉教授說,大家都知道,學了再多知識,只要不用,就很容易遺忘。但素養不同,就像騎自行車一樣,一旦學會,一輩子都不會忘。因此,素養導向命題是教育的重要變革,考試影響高中教學,而學生進入大學後,再經過大學的訓練,對於社會將更有貢獻。我們應該讓學生接受挑戰,透過不同知識、不同能力的培養,引發熱忱的學習心態,劉教授深深提出期許。
針對四位與談人關於大學選才的意見分享與交流,薛校長提出總結:多元選才是現今的主流與趨勢,我們很難再回復單一的大學聯考。大考中心非常努力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改變,期盼高中端與大學端也要共同努力,激起學生的學習熱忱,使臺灣的高教變得更好。

高中端對大學考招變革的期許與對談

本場次論壇由本中心劉孟奇主任擔任主持人,首先邀請各位與談人分享理念與看法。與談過程中,劉主任提到,以新課綱的理想來說,對於素養評量的要求是很高的,目前所提出的混合題型只是「弱版本」,如果大家覺得為大學選才是很重要的事,應該投注充足的資源,也一併再次感謝高教司的經費支持,今年才能聘用更多的人才投入各科的相關工作。劉主任也呼籲,不只是大考,高中端也需要足夠資源,建議未來能將考試變革與高中所需資源納入課綱一併規劃,一切將更為不同。
常南北奔波參與各類型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相關會議的國教署戴淑芬副署長,一開始即感謝大考中心在推動課綱的過程中給予國教署很大的助力,因為在臺灣考試影響教學甚深,試題中融入核心素養,改變題型,有助於課綱推動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戴副署長提到,學科中心也帶著高中現場的教師改變教學型態,如果用心看待新課綱,可以發現學習重點除了學習內容外,也凸顯很多學習表現,不再局限於知識學習,更強調理解後的運用、分析、綜合性地解決面對的困難,希望學生能表達想法、價值觀,提出自己的批判,甚至創造新想法。副署長特別分享,其個人極為關注課堂心理、社會文化層面的改變,希望師長們帶學生自主思考時,不是以威權、命令、要求的方式,而是在愉悅、自由、溫暖、允許犯錯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思考、勇於表達,提出看法。
另外,副署長也期待大考中心能留意不同背景的孩子所面臨的情境會有落差,當大考命題朝向情境、系統、綜整的方式進行時,希望能關注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使他們在測驗中有公平的競爭機會。
來自都會區高中的張添唐校長,則先從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談新生代人才的培育,特別回扣前臺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山所提出「教育111」的施政主軸:「一校一特色、一生一專長、一個都不少」,希望每個孩子各有一片天。接著藉由四種汽車品牌的標誌符號,分享四種理念:跨科跨域統整、身心靈三合一、生機聯結,以及共生共榮、相互扶持的教育、學習與人生。
針對大考的變革,張校長表示,素養導向的大學入學考試,是新生代人才培育重要的一環,必會導引高中教學、評量與學生學習的翻轉。而針對高中教學的變革,則期望帶給學生的是以生命情壞為本的「全人教育」,能建構與運作教師專業社群;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跨科跨域的課程,並精進落實素養導向評量。最後,張校長提到,希望大學能看見高中教師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及素養導向大學入學評量,所進行的跨科跨域統整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多元評量更多元,學生學習歷程更豐富;最重要的是,高中端的人才培育,不是只為了連結大學的招生。
而來自社區高中的黃致誠校長,很認同香港在研議課綱時,就與考試連動的做法。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非常重視培養未來人才的競爭力,因此落實核心素養的理想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對此,黃校長提出三個觀點。首先是課程,新課綱要求高中教師投入精力做課程發展工作,這是過去的師資培育所沒有卻很迫切的要求。課程發展應該有品質的保證,而非為發展而發展,建議教育部或國教署能提供資源,並妥善協助高中課程發展,幫助教師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工作。高中的課程發展,可以透過學習歷程檔案被看見,大學端可以看到高中和學生的努力。
其次是教學。大考中心的卷卡合一混合題型,可以評量更高層次的能力,引導素養教學。不過,黃校長提到,素養教學在過去的師資培育也是罕有的,一堂素養教學課程,涉及核心概念、課程目標、教案設計、學生參與、教師意願……等,並非易事。大考中心提出的試題雖好,但學校是否應具備同樣的命題能力,幫學生做好準備同樣重要,應該全面性地在高中推展。課程、教學、命題,環環相扣,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需要整體協作。最後是大學招生專業化。如果111年大學沒有認真審查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或者學習歷程檔案未能占有一定的比重,課程設計的理想與努力終將大打折扣。黃校長懇切希望,大學在推動招生專業化時,應該參採學習歷程檔案,也才能看到學生在校訂課程與多元選修課程中的努力。
參與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審議的藍偉瑩委員,曾擔任臺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務主任,對於整個高中育才與大學選才有相當深刻的體會與理念。藍委員根據其個人的觀察提出幾點期待:(1)在新舊課綱兩套試題的需求下,大考中心應該結合新的命題團隊,各科能有一致的步調;(2)期望大考中心可增加專職研究人員,有專業的評鑑發展及足夠的研究動能;(3)在公告的試題範例中清楚標示所符應學習重點中的學習表現,有助於高中在段考命題中落實素養評量;(4)未來會以高層次能力的試題加強鑑別度,但推動教學的改變時,建議由國教署發動,大考中心協助,避免高中教師重複參加研習;(5)偏鄉不是距離造成的,是視野造成的,大學入學考試的試題不可能遷就某些考生,所以積極的作為是協助偏鄉學校,例如請鄰近的高中或大學協助提高視野或課程的廣度與深度。
最後,藍委員提到,大學若能提前確定選才方式,將有助於高中輔導教師在事前適性輔導學生,而非事後補救,如此大學才能找到對的學生,使教師的生命有意義,學生也不會浪費大學的四年時光。
兩天的大考論壇,各位與談師長們於肯定大考中心的努力之外,也有深深的期許。藉此一隅,感謝各位師長們的指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