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他山之石─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中國歷史科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經理/何致遠 撰

本文將以中國歷史科為例[1],就四方面介紹不同類型論述題的擬題與評改,當中包括:論述題的定位、限制反應論述題的擬題與評改、擴展反應論述題的擬題與評改,最後為論述題答卷的評改機制。

首先是論述題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歷史科的定位。本科公開評核建基於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的《中國歷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編按:即高中三年),其公開筆試理念如下:從中六程度的學生水平出發,避免考生死背資料,所以題目以論述題為主。而論述題的特點就是讓考生能自由回答,寫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來回答問題。當中主要分兩類,第一是限制反應論述題,第二是擴展反應論述題,所以就從這兩大類分別說明。

限制反應論述題跟擴展反應論述題的差別

限制反應論述題跟擴展反應論述題的最大分別,就是考生回應的形式與範圍,前者在擬題與評改的時候,給考生的範圍是明確的,後者就空間比較大。就香港文憑考試來說,限制反應論述題的難度,一般較擴展反應論述題來得低,這亦可從考生的平均得分反映出來;評核範圍就是必修部分—歷代發展。題目設計來說,是為配合其他類型的題目,組成結構式題目,每一分題占分較少;當中卷一第一部分必答題提供多項資料。至於擴展反應論述題,在全卷來說,相對難度較高;評核範圍涉及必修及選修部分;題目設計以選答題形式出現,每題由一至兩題擴展反應論述題組成,部分題目或配以小量其他類型題目。

限制反應論述題的例子

以下以實際的考題來介紹限制反應論述題擬題與評改的一些做法。下面是2015年卷一必答題(見下圖),全題占50分,預期作答時間一小時。

擬題方面,第一點考慮為是否提供資料,為評核考生運用資料的能力,這是本科的評核重點,所以大多數題目都要求考生利用資料作答;在本題來說,讀者可以看到資料的提供。第二點擬題考慮是提供資料的數量,考慮到考生理解和利用資料所需的時間,在40-60分鐘的必答題裡,提供4至5條資料;在30-40分鐘的選答題裡,提供1至3條資料;以本題為例,共提供了五條資料。

第三點擬題考慮是資料文字,考慮到考生的語文能力,在忠於原著下,擬題時會意譯、改寫、節錄資料;在本題來說,《廿二史劄記》是文言文,擬題時便把它意譯至白話文;傅樂成《中國通史》原文內容較多,擬題時便改寫減少文字數量;呂思勉《中國通史》原文內容較多,擬題時便利用省略號減少文字數量,只節錄重點。第四點擬題考慮是資料種類,為評核考生運用不同資料的能力,試卷除了提供文字資料外,也提供其他資料;以本題為例,便提供了漫畫,過往的題目也曾提供海報、圖片、報刊、地圖等不同資料。

現在拿該題一些分題為例,介紹香港評改的一些做法。題1(b)(i)問三幅漫畫的主角是誰,找出一項相同證據。證據一是三幅漫畫以猿為主角,猿與袁世凱的袁同音。證據二是漫畫選自《袁政府畫史》,袁即袁世凱。能夠答對剛才的證據一,便有2分。

接着是題1(b)(ii),這裏問三幅漫畫分別表達什麼信息,各找出一項證據,援引相關史事,加以印證。第一幅漫畫的信息是批評袁世凱袒護要犯,證據是漫畫裡袁世凱袒護洪、趙兩要犯,相關史事是宋教仁案和洪、趙是袁的親信。該題第二幅漫畫訊息是批評袁世凱置民死地,證據是漫畫中畫一個寫著「借款」的錢幣壓在國民身上,相關史事是善後大借款和收入下降或稅收增加。該題第三幅漫畫訊息是批評袁世凱蹂躙選舉,證據是漫畫中畫袁世凱踐踏國會議員,相關史事是袁世凱策動公民團包圍國會和迫議員選他做大總統。

擴展反應論述題的例子

接著說明擴展反應論述題的擬題與評改。這裏以2016年卷一選答題2為例,全題占25分,預期作答時間半小時。

在擬題考慮上,第一點是資料提供,在香港文憑考試來說,擴展反應論述題的資料數量、文字、種類安排跟限制反應論述題相同。擬題的第二個考慮,是組成結構題;擴展反應論述題可與其他類型題目搭配,由淺入深排列各分題,組成一結構題。擬題的第三個考慮,是作答方向;題目會利用資料或其他題目指示,指示考生作答方向,以利日後評改時容易達成共識。擬題的第四個考慮,是利用評估量表(見下圖),評分時會利用評估量表,按考生援引史實、針對題旨加以分析的表現,把考生表現分作五等,以整體評分法評分。

擬題的第五個考慮,是建議作答方向;在評卷參考建議作答方向,可有利日後閱卷員形成共識。以本題為例,根據資料三的「平民而涉足朝廷者」,擬題時即設想考生應能據此寫出平民能封侯拜相的觀點,如「王命不行,列國相爭,國君為了富國強兵,用人不問出身。平民中學有所成者,遂周遊列國,游說人主用其主張。他們一獲重用,即能封侯拜相,如范睢、張儀等。加上戰爭頻仍,不少軍事人才如孫臏、白起等名將輩出。」或是考生能根據「孔子聚徒講學」來作答,如「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崩潰,貴族壟斷特權的局面漸漸消失。原本由貴族家傳的典籍流入民間,如孔子聚徒講學即為一例,平民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增,出任官職的機會也因而提升」。

在評改方面,考慮第一點,是要求答案能回應題旨,考生須按題目要求的角度作答,而非背誦課題相關內容;以本題為例,便是要從平民崛起和教育普及兩方面作答。在評改考慮第二點,是須援引史實及利用資料,考生須按題目要求,援引相關史實,針對題旨,利用資料作答;以本題為例,即是針對資料三,須能援引足夠的史實和史例來「解釋因何做成教育普及和平民崛起」的作答。評改考慮的第三點,是提供評卷補充資料,助理試卷主席在試後瀏覽大量考生答卷,歸納若干考生典型作答模式,從而準備評卷補充資料,於其中建議若干具體評改準則,以利閱卷員會議時協助閱卷員形成評改共識;以本題為例,就教育普及方面提供四點,要求上品考卷能提供至少兩點和有充分論據支持;而就平民崛起原因方面,上品考卷應能從列國相爭導致用人不問出身,和平民積極鑽研學問遂致不少能封侯拜相兩方面作答。

評改考慮的第四點,是於整個分域給分,助理試卷主席於評卷補充資料就上品卷提供具體給分指引,讓閱卷員能有依據地為表現較佳的考生給出上品分數,以利提升評核信度及區分度;就本題為例,考生能就教育普及和平民崛起兩方面符合基本要求,閱卷員便應於10-12分給分,而本分題總分是15分;助理試卷主席並強調考卷不必要求完美,如考生析述得宜而析論有據,於論述過程或總結能回應題旨,在析論平民崛起後,能於收筆扣連題旨,寫出結論如「從上述所帶來種種變動,總合而言,促使平民能打破封建時代以來的有才不能上達的局面,平民能向上流動,打破社會階級閉塞的局限,平民崛起亦成不可逆轉的社會現象。」即符合上卷要求,閱卷員便可給13-15分。

論述題的評卷流程

最後是論述題的評卷流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本科採網上評卷系統和雙評制,這有助提升論述題評核信度。首先是網上評卷系統,閱卷員在閱卷員會議評改答卷樣本後,便和助理試卷主席和其他閱卷員就答卷樣本討論評分標準,就此達成共識,然後便登入網上評卷系統評卷。首先閱卷員評改訓練卷,了解自己給分和助理試卷主席有沒有差距,然後才改測驗卷;閱卷員給分和助理試卷主席給分差距在容許範圍以內,才能開始評卷。評卷數十份後,系統便會派一份控制卷給閱卷員評改,而閱卷員不知道這份是控制卷。連續兩份控制卷閱卷員給分與助理試卷主席差距大於容許範圍之內,便要重回起點,評改訓練卷。每一位閱卷員可容許數次降級,但若次數過多助理試卷主席會加以了解。

第二是雙評制,這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本科卷一第二部分所採用的方式。答卷派給第一和第二閱卷員,分數差距低於容許上限,便評改完畢;高於容許上限,便交第三閱卷員評改。三位閱卷員給分最接近的一對分數差距低於容許上限,便評改完畢;高於容許上限,便交助理試卷主席評改,才算評改完畢。最終分數是最接近的一對分數的平均數。

總括來說,論述題的優點是適合評核高階技能,但評分較主觀。原因是論述題並沒有固定的答案,並要求考生就其觀點提出理據,也沒有建立定義清晰的評分細則。解決方法是考試前清楚提出詳細評分標準,試後瀏覽學生對問題的典型回應,把典型回應與評分標準的各個水平相對應,在實際評卷時,閱卷員逐一把考生的回應與選取出來的典型回應進行比較後給分。

[1]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選考科目包括歷史科及中國歷史科,前者課程範圍為二十世紀,下限至西元2000年。後者課程範圍分為必修部分(歷代發展)及選修部分(歷史專題),必修又分兩部分,甲部是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乙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選修部分有六個單元,考生任選一單元回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