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6學年度指考非選擇題評分標準說明──地理考科

大考中心地理科研究員/廖淑雯 撰
106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地理考科(簡稱106指考地理)的非選擇題共計三大題,第一大題有3小題,第二大題有3小題、第三大題有4小題。除第一大題的第1小題須回答兩類海岸地形景觀共4分、第二大題的第3小題內有2個問號共4分外,其餘每小題皆為2分,共計24分。每小題的評分標準列有給分答案(2、4分)與不給分答案(0分)二類,第三大題的第4小題,視實際答題內容全部給分、部分給分或不給分。作答區的評分原則是:題號須標明清楚,若題號標示不清或題號與答題內容不符,不予計分。文字表達上的評分原則是:關鍵詞寫錯字不給分,關鍵詞如用俗體字、簡體字,以臺灣常用簡體字(俗體字)為限,但錯字不給分。以下針對「試題解析及評分」加以說明。 
一、試題解析及評分說明
第一題
( 一 ) 滿分參考答案
   1. 濱外沙洲(沙洲)
       潟湖
   2. 墾丁(國家公園)
   3. 陽明山(國家公園)
( 二 ) 評分說明及考生作答情形
本大題是以臺灣9座國家公園作為命題素材,考生須具有臺灣各國家公園所保育的特殊地景等主要概念才能正確作答。
第1小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認識台江國家公園內擁有的特殊海岸地形景觀。由於本題要考生回答台江國家公園內除了濕地及海灘外,該國家公園主要的「兩類海岸地形景觀」。台江國家公園位於臺灣西南部海岸,考生所填寫的兩類海岸地形景觀答案中,若出現「濱外沙洲」、「沙洲」、「潟湖」、「沙丘」、「洲潟海岸」皆分別為2分之給分答案。但有部分考生回答「洲潟海岸、潟湖」或「洲潟海岸、濱外沙洲」,此為共計2分的給分答案,因為「洲潟海岸」一詞包含「沙洲」及「潟湖」地形。部分考生回答「岬角」、「河階」、「河口」,前述兩種地形並不屬於該國家公園的特殊海岸地形,後者是描述河流的位置,不屬於「海岸地形」,故為不給分答案。此外,仍有相當多的考生將關鍵字「潟湖」的「潟」,誤寫成「瀉」、「汐」,或將「潟」的下方改寫成「勿」或「男」,基於評分原則「關鍵詞寫錯字不給分」,故該答案不予計分。
第2小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認識隆起珊瑚礁地形是墾丁國家公園的主要地景資源。考生回答「墾丁」或「墾丁國家公園」,皆為正確答案。但有許多考生看到題幹中「石灰岩」一詞,而回答「太魯閣」、「『大』魯閣國家公園」,為不給分答案。此外,部分考生將「墾」下方的「土」字,改成「心」或「皿」,基於評分原則「關鍵詞寫錯字不給分」,故該答案不予計分。
第3小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認識墾丁國家公園具有火山的地景資源。考生根據題幹,推測該國家公園除了具有「火山地質」資源外,還需具有「郁永河採集硫磺」的史實。考生回答「陽明山」、「陽明山國家公園」,皆為給分答案。但有部分考生的「陽」字中間少一橫,因評分原則「關鍵詞寫錯字不給分」,故該答案不予計分。
第二題

( 一 ) 滿分參考答案
   1. (熱帶)雨林→(熱帶)莽原→(乾)草原→沙漠
   2. 人口(快速)擴張
   3. 可可
       殖民地式經濟
( 二 ) 評分說明及考生作答情形
本大題以非洲幾內亞灣以北的區域為命題素材,考生須具備對該區域的自然景觀帶、農作方式以及過度開發對當地造成的環境問題等概念,才能正確作答。
第1小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了解非洲幾內亞灣以北,受降水量與緯度影響所形成的自然景觀帶。考生可從圖9得知降水量由甲到丁愈來愈少,且四區皆在北緯20度內,因此考生須根據題幹依序正確回答四區的自然景觀帶,例如:「甲:熱帶雨林、乙:熱帶莽原、丙:熱帶草原、丁:熱帶沙漠」,四個區域全對才給分。部分考生回答「季風雨林、副熱帶莽原、熱帶草原、沙漠」,符合該地可能出現的自然景觀帶,為給分答案。但有部分考生將「沙漠」的部分,誤答為「溫帶沙漠」,丁區位於北緯18~20度內,屬於熱帶地區,故為不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乙:熱帶季風」,熱帶季風是「氣候帶」名稱非「自然景觀帶」名稱,故為不給分答案。
第2小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了解造成幾內亞灣以北地區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由於本題已在題幹中明確要求學生回答「因農牧地擴張,造成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考生回答「人口擴張」、「人口增加」為給分答案。但有部分考生未能針對題幹問題回答,例如寫出:「過度灌溉,導致土地鹽鹼化」、「過度開墾」、「土地未得到適當的休息(頻繁用地)」,與題幹「農牧地擴張」屬於相同的描述,並不是該區需要農牧地擴張的「根本」原因,故為不給分答案。
第3小題旨在評量對非洲幾內亞灣殖民地式經濟的認識。根據子題幹考生須回答甲區的國際貿易作物,並寫出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該作物分布於此的可能原因。由於「作物」與「分布於此區的原因」之答案應能明顯分辨,因此本題先寫原因再回答作物名稱亦可給分。首先,考生可知該地位於非洲幾內亞灣,且從圖9推知甲區位於熱帶雨林氣候區,並根據子題幹「國際貿易作物產量約占全球2/3」,進而推知該作物應屬於熱帶栽培業作物的可可。再者,西非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因為曾經被歐洲人殖民,歐洲人在此發展採礦業及熱帶栽培業;即使待西非國家獨立之後,仍因欠缺資金,未能擺脫殖民時代建立起來的殖民地式經濟,使得該區產業發展仍以熱帶栽培業為主。本題評分原則為:國際貿易「作物」的部分能讓閱卷者分辨「可可果實」,分布之因的表達可用自己的文字撰寫,但在其字句中要出現「殖民」的相關論述。因此考生回答「可可,殖民地式經濟」為給分答案。亦有部分考生回答「可可果,殖民背景」、「可可豆,過去他國殖民所種之經濟作物,國家獨立後仍延續」、「可可,因曾為殖民地,熱帶栽培業盛行。」,亦為給分答案。但有部分考生回答「橡膠,人力資源充足且便宜」、「咖啡,勞力充足」,上述答案中的「作物」皆不符合題幹的描述,故為不給分答案;而「原因」的描述,由於當地人力資源充足只是該地的區位條件之一,並非是選擇種植可可的主因,故為不給分答案。
第三題
( 一 ) 滿分參考答案
   1. 西北
   2.(253000,2745000)
   3. 20(平方公里)
   4. 農地變成建地
( 二 ) 評分說明及考生作答情形
本大題是以實際高鐵站的航空照片、Google地圖及經建版地形圖為試題取材,考生須具有地圖方位、地圖量測及地圖判讀的概念才能正確作答。
第1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根據航空照片判斷其照片拍攝視角在衛星影像上的方位。考生可從圖10觀察犁頭山在照片的右側,且從犁頭山向左延伸一條高鐵軌道,並可見到高鐵車站。高鐵車站的前面有許多農田且較為空曠,高鐵車站的後方有許多建築物。將上述對照至圖11,犁頭山在圖11的右上方,犁頭山的下方有許多稻田,且高鐵軌道往下方延伸也可看到與圖10中高鐵車站前綠地相似的衛星影像,高鐵軌道的左側看到較多建物(白色區塊),據此可推知圖10的照片應是從圖11的右下往左上方拍攝,根據題幹考生須以八方位回答,故考生回答「西北」、「NW」為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北45゜西」,屬於「象限角」,為不給分答案。
第2小題旨在測驗學生經建版地形圖與遙測衛星影像判讀的能力。從圖11左上方是體育場(白色圓形)及交流道(白色十字),推知圖10的照片應在圖11的右半邊。且圖10的犁頭山位於圖11與圖12的右上方,且從圖10的照片可觀察高鐵軌道從犁頭山向左一路延伸即可見到高鐵車站(圖10標示的文字可知),對照至圖11從犁頭山觀察高鐵軌道往下延伸也可看到高鐵車站前的相似的空地衛星空拍影像(對照圖10照片中高鐵車站前的綠地形狀),再加上總題幹所述「圖11與圖12範圍一致」,據此推知高鐵車站正確位置位於圖12中從右邊格點(255000,2743000)往左數2行、往上數2列的方格內,故考生須回答該方格的左上角TM2坐標即為(253000,2745000),為2分給分答案。
第3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根據經建版地形圖判讀方格面積。圖12是4列5行的方格地圖,且從總題幹「圖12左上和右下格點的TM2坐標分別為(250000,2747000)、(255000,2743000)」,可推知一個方格的邊長是1000公尺(即1公里),故圖12所涵蓋的地表面積為({rm{5}} times {rm{4 = 20}})平方公里,考生回答「20」,為給分答案。
第4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對遙測影像與經建版地形圖進行土地利用辨識。根據子題幹考生須辨識兩圖中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變遷」狀況,因此評分原則為:要同時出現兩種土地利用類型才給分。部分考生回答「由農地轉為建地」,為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高鐵的興建使附近居落聚集」,因考生只寫出一種土地利用類型,故為不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從水田稻作到都市化」,因都市化是人口往都市集中的過程,並非土地利用類型,故為不給分答案。此題考生答案多元開放,正式閱卷時,閱卷委員視學生答題內容全部給分、部分給分或不給分。
二、小結
整體而言,今年考生們作答情形踴躍,鮮少有空白、未作答的情形,然考生的錯別字出現次數較往年高,基於評分原則中「關鍵詞寫錯字即不給分」,即使評閱委員可以猜出考生想表達的詞意,仍為不給分答案。另外,部分考生未能明確標示大題號與小題號、未能充分掌握題意或未能使用正確的地理詞彙,以致於得分不盡理想。上述情形或可做為未來高中地理科教學之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