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0年試辦考試試題特色-【社會】

壹、測驗範圍

111 學年度新型學測即將正式登場,為協助使用 108 課綱的首屆考生了解考試的新變化,大考中心繼 109 年試辦考試後,再度舉辦 110 年試辦考試。本次試辦考試的測驗範圍比照明年正式考試,社會考科測驗範圍涵蓋《社會領綱》之高中「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必修課程,以《社會領綱》揭櫫的「學習內容」為設計試題的取材依據。

貳、試卷架構

題型、配分依據已公布的 111 學年度起適用「學測社會考科考試說明」;考試時間為 110 分鐘,總分為 144 分,和現行學測相同。題型方面,包含單選題、非選擇題,及兩者兼有的混合題型。本卷非選擇題占分為 30 分,占總分的 20.8%,符合考試說明「全卷非選擇題型占分比例以 20-30% 為原則」的規範下限。全卷分科占分比例以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均衡為原則,各科占分均為 48 分(總分 144 分的 1/3)。

卷架構符合已公布的111學年度起適用「學測社會考科參考試卷」,共分為二部分。第壹部分為 49 題單選題,每題 2 分,共計 98 分,其中包含 6 題組(1 組地理題組、1 組史地合科題組、2 組史公合科題組、1 組地公合科題組,及1 組史地公合科題組);第貳部分為混合題或非選擇題,共 5 組混合題組(3 組單科、2 組合科)、1 題非選擇題單題及 1 組非選擇題題組,合計包含了單選題 8 題、非選擇題 10 題,總計占分 46 分,詳見表 1

1 110 年試辦考試社會考科試題架構

題數與題型

題號

科目

說明

占分

第壹部分

49 題選擇題 (含6題組)

1-10

公民與社會

單選題49

每題2

98

11-23

歷史

24-36

地理

37-38

單科題組(地)

39-40

合科題組(史地)

41-42

合科題組(史公)

43-44

合科題組(地公)

45-46

合科題組(史公)

47-49

合科題組(史地公)

第貳部分

5混合題組、 1非選單題、 1非選題組

50-51

公民混合題組

單選題8

非選擇題10

(含2分者1題、 3分者8題、4分者1題)

選擇題

每題2

16

非選擇題

30

合計46

52-53

歷史混合題組

54-55

地理混合題組

56-59

合科混合題組(史地公)

60-64

合科混合題組(史地公)

65

非選單題(公)

66-67

非選題組(公)

 

參、試題特色

110 學年度試辦考試社會考科依據 108 課綱必修課程命題,參照大考中心公告之社會考科考試說明、參考試卷的組卷架構,在兼顧基本題與素養導向試題下,嚴謹命製符合測驗範圍、測驗目標的試題。綜觀整卷試題取材多元,內容涵蓋基礎知識、分析詮釋、反思評鑑、問題探究及跨領域整合等能力,並輔以混合題型、卷卡合一的設計,提升測驗的層次感與議題的廣泛性。具體說明如下:

(一)合科題

題組 39-40 為史、地合科題,命題兼顧原始文獻與學術新知,反映知識體系隨著研究的推進日益深入而紮實。本道題組除提供文字描述為主的設問外,第 39 題地理題更要學生從圖像觀察地理形勢,結合圖像判讀與知識應用,判斷守隘據點最可能座落於何種地形。下一道歷史題巧妙援引學術研究,引導學生運用文獻來解讀〈番社采風圖〉。學生若能融貫先備知識,掌握清領時期政府治理臺灣的特色,再連結到題文線索,不難正確作答。

題組 41-42 為史、公合科題,題文使用英國宗教改革的歷史情境,結合公民學科知識,測驗學生能否正確理解英王亨利八世改革的動機,及其轉移教會財產的作為是否符合現代憲政的法律觀念。以往歷史教科書撰寫英國宗教改革時,側重英王個人婚姻、子嗣層面,多忽略當時政教衝突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經濟因素。本題題文適足以提供學生更豐富的歷史訊息,深化對英國宗教改革的歷史理解。第 42 題為公民題,融入現代法律情境,讓學生可由古觀今,思辨古今的歷史與社會變遷。本題組的設計符合 108 課綱強調跨知識整合、強調思辨應用的特性。

(二)歷史題

傳統史學研究多仰賴文字史料,圖像、器物多為輔助、補充說明之用,但隨著歷史研究觀念的改變,證據的種類、形式日益豐富、多元,圖片更成為說史、證史的重要工具。題組 52-53 為以圖入題的最佳示例,學生必須根據兩幀照片的線索,判斷相片人物所處的時代,以及當時出現的社會局勢變化。近代女權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是 108 課綱強調以人民為主體的教學重點。學生若能扣緊題文提示的 1917 年,即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期,應不難推斷當時因男性大量被徵召入伍,社會上出現勞力缺口,女性得協助後方補給生產及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工作。換言之,戰爭爆發有助於女性進入更多不同類型的行業,特別是當時原屬於男性專有的鋪橋造路等勞力工作。

本題組的子題設計,首先藉由一道選擇題,引導學生進入女權運動的歷史脈絡,思索女性從家庭角色轉移至職場,當她們擁有一定的知識、經濟能力後,又如何爭取更多的政治參與權。其次則希望學生充分利用這兩張照片揭露的訊息,首先判斷相片拍攝的歷史背景,其次再據以思考何以那時的倫敦婦女會從事這些勞力工作。因此,本題組不僅能評量考生的基礎知識,也能提醒學生面對不同文本,應注意解讀與探究方法的各種可能性,符合 108 課綱強調知識應用、表達說明的面向。

(三)地理題

由於 108 社會領綱著重學生「問題探究」的能力,在今年試辦考試的地理科試題除了評量地理概念的知識外,更強調具有活用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以今年試辦考試的第 29 題為例,此題的設計理念,係以 106 年指定科目考試第 16 題進行修改,作為 99 課綱與 108 課綱試題設計重點差異的示例。以下分別為 106 年指考第 16 題與 110 年試辦考試第 29 題:

106 年指考第 16 題】

16. 研究發現「在 20 世紀以來,歐洲非遷移性的蝴蝶中, 63% 的分布範圍向北擴散 35-240 公里;在捷克境內至少有 12-15 種蝴蝶,有向高海拔地區擴散的趨勢,最大擴散高度為 148 公尺。」導致上述蝴蝶物種分布範圍擴散的最主要因素是:

(A)歐洲工業發達,迫使蝴蝶尋找更佳棲地

(B)歐洲氣候暖化,改變蝴蝶繁衍活動空間

(C)歐洲西風變強,降雨增加促使蝴蝶遷徙

(D)歐洲山岳冰河發達,利於蝴蝶南北移動 

110 年試辦考試第 29 題】

29. 某生進行探究活動時,蒐集到以下資料:研究發現「在二十世紀以來,歐洲非遷移性的蝴蝶中,63% 的分布範圍向北擴散 35-240 公里;在捷克境內至少有 12-15 種蝴蝶,有向高海拔地區擴散的趨勢,最大擴散高度為 148 公尺。」該探究活動的主題最可能是:

(A)地理資訊的生活應用                    

(B)原生物種與環境永續

(C)氣候變遷與生物分布                      

(D)人口動態與蝴蝶分布 

本題以歐洲非遷移性蝴蝶改變棲地的研究為例,旨在評量考生能否判讀資料找出最切合的研究主題之發想。比較此兩題,可以發現題幹皆是以歐洲非遷移性的蝴蝶向高緯、高地地區移動的研究作為文本,但 106 年指考試題欲評量的是考生能否擷取文本資訊,了解蝴蝶生活空間遷移的原因,即評量考生「全球暖化」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知識;但今年(110 試辦考試)的試題,所問的是「該探究活動的主題最可能是?」即考生須廣泛理解題幹文本後,提出具有先備知識的「地理問題」。由此題的修改示例可以發現,108 課綱的素養導向試題,在評量概念上延續部分原 99 課綱的重要概念(即先備知識),改變的是在題幹中以情境設問的方式呈現,評量考生是否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活用先備知識,期能以紙筆測驗的形式,評量考生能否學習遷移,觀察、發現問題,並以科學化、系統化的方式解決問題,達到深化探究的能力。

(四)公民與社會題

110 試辦考試公民部分可說穩健中求變化,兼顧現行學測重點與增加新式題型。以下分述試題特色與命題理念。

1.試題取材自公共議題及生活情境

本卷有相當多有意思的素材或貼近現實的情境,例如第 1 題某國擬將移民群體之母語增列為基本教育課程,連結到文化權概念的應用,也呼應我國推行中小學母語課程的相關論辯;第 6 題以近年引發關注的數位極權議題(社會信用制度)為例,探討民主憲政國家應有的人權保障原則;第 7 題連結生活常見的網購廠商折價特惠活動與市場供需的關係。這些都表現公民科與公共議題及生活情境結合的一貫特色。

有特色的題組題,包括第 44 題題文以古道修築公路引發兩縣府爭議為例,探討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的劃分及運作;第 49 題題文以移工於車站大廳聚會引起社會論辯為例,探討其中媒體如何影響輿論趨向(公共意見)的形成;第 50-51 題則用疫情下申請育嬰留職停薪遭到刁難甚至資遣,設計網路論壇上的對話探討其中兩性不平等和性別傳統角色規範的影響。

也有一些只要熟悉基本觀念就能作答的題目,例如第 8 題從進出口判斷比較利益,或第 10 題根據 GDP 支出面法判斷正確的推論。

2.非選擇題測驗學生合理論證與表達說明能力

111 起學測社會考科首次加入非選擇題,以提高測驗層次,增進表達說明能力的培養。公民與社會部分本次設計四題,第 51 題以網路論壇中阿文反駁江哥「女性請育嬰假是因為成本較低」的說法為背景,學生須勾選最能支持阿文論點的統計圖,並說明能據以反駁江哥的理由,凸顯「整合公民知識,論述自己的主張,並能提出合理的論證」的測驗目標。第 65 題取材防疫政策文宣,學生須擷取圖中關鍵訊息,並指出相關的經濟學概念。第 66-67 題則呼應近年網友批評法官審理是恐龍法官,卻忽略其審判必須遵循一定的法理,並有制度上應循之道,可說是具有教育意義的題目。

3.命題促進思辨的精神

108 課綱學習內容除了同樣重視重要概念的理解與應用(如第 1 題文化權、第 4 題我國民法繼承規定、第 7 題供給與需求),也重視思辨現象背後的意涵。

例如第 2 題以乍看之下單純的法律名稱修訂,提醒學生注意背後隱含的人權發展變遷,也切合「我國如何將國際人權公約的相關主張融入法律制度中?」的學習內容。第 6 題則是在某國政府發展社會信用制度的具體情境中,測驗考生「憲法如何規範國家公權力之行使以保障人權?」使抽象的法律原則變得具體。第 49 題則引導學生反思媒體如何影響輿論趨向(公共意見)的形成,學生須綜合閱讀題文後,找出最切合文中學者評論的敘述,也就是僅少數媒體能夠透過報導引領國民理解移工文化與所需生活資源,致無法改變許多民眾對移工陌生,且對保障移工權益常採保留態度的輿論趨向。

肆、答題卷特色

配合 108 課綱的實施,111 學年度起的素養導向命題重點,其中一項為「強化評量層次及表達說明能力」,即在試題設計上透過較為結構化的設問,藉由同一題組內不同評量層次的試題,引導深化或多面向評量學生對問題(或主題)的理解,並強化評量其表達說明能力。

今年試辦考試社會考科「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的非選擇題,可以發現多以現行指考非選題型為主,在答題型式上包含了簡答、說明、表格填寫,以及簡單繪圖等。藉多樣化非選擇題的答題型式,強化考生表達說明的能力。

本次試辦考試的新式答題卷,格式與公布之參考試卷相同,整張答題卷為 A3 雙面。正面左上方為考生應試號碼條碼與簽名區,左下方為「第壹部分、選擇題」的答題區,供考生劃記選擇題的作答,其設計接近原本的「答案卡」。正面右半邊及背面全頁則為「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的作答區,選擇題的劃記設計同第壹部分;非選擇題的作答區設計,則依題目要求而有所不同。作答非選擇題時,除題目另有規定外,應使用黑色墨水的筆在標示題號的作答區內作答。此外,每小題的用筆規定之文字,皆標示於每小題作答區內的右上方,以提醒考生注意。

以今年試題為例,若為要求考生以文字作答的簡答、說明、表格填寫等文字作答的非選擇題,考生須使用黑色墨水的筆在該標示題號的作答區中,由左至右橫式書寫在畫有方格或底線的作答區內。若為要求考生以繪圖作答的非選擇題,考生須使用 2B 鉛筆在標示該題號作答區內,進行繪製或標示以完成作答。

文字作答的部分,以第 51 為例。本題以網路論壇的討論為情境,測驗考生能否理解社會傳統性別角色規範的影響,並指出最適當的佐證及理由。本題為避免考生的答題內容過於發散,在第 51 題的答題卷作答區繪製兩行兩列的表格,第一列已先印製三個統計圖、第二列印製 30 個方格,讓考生作答時須先勾選支持阿文論點的統計圖,接著再以 30 個字內書寫理由。透過此試題設計,除了能評量考生主動表達的能力之外,亦能讓考生的答題更為聚焦。

繪圖作答的部分,以第 64 為例。本題以宋朝南海貿易體系作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了解宋朝東亞地區貿易下順風相送的船運情況。本題在第 64 題的答題卷作答區內,已先印製東亞地區的底圖,且為避免考生繪製方式多元,除先提供繪製的參考示例外,在貿易方向上,底圖中已先繪製航線,僅要求考生以箭頭或直線的方式標示在起訖點旁的方格內,並在航線旁的左右方格,填上相對應的貿易「商品名稱」與「船運時間」。藉由此作答區的內容設計,除了評量考生順風相送的先備知識,亦能避免考生答案過於開放。

伍、結語

綜觀本卷,可發現明年學測將有新的改變,也會有舊的延續,不變的是社會考科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整合、分析、反思與應用能力。近年來學測社會考科強調在生活情境與學術探究情境中融入學科知識,並朝向跨學科、跨領域整合的趨勢命題。本次試辦考試社會考科也承繼此精神,並導入混合題型、非選擇題的設計,搭配卷卡合一的新式答題卷,以助於提升測驗的層次與問題的深度。

關於明年 111 學科能力測驗的命題方向,除素養導向試題外,仍會有一定比例的基本題,因學科基礎知識是素養的根本。整卷試題的字數,也會以近年學測社會考科的平均文字量為原則。最後,外界關心的非選擇題部分,將以現行指考題型為主,採取簡答、繪圖、表格說明等作答方式。至於非選擇題的占分比,將先依照考試說明規範的下限來命製,約占 20%,未來規劃採漸進方式調整至考試說明所規範的比例上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