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0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公民與社會】考科試題特色

一、前言

110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公民與社會考科(簡稱「指考公民與社會」)承襲本科以往特色,結合生活情境及社會議題,測驗考生能否靈活運用所學的學科概念。考後數據顯示,本次試題整體得分率表現為 57.16%,屬中間偏易;偏難試題為 4 題,與 109 年相較持平、相較 108 年略增,難易題分布與 107109 年度接近。鑑別度指標也維持往年水準,高鑑別度題目有 10 題、中鑑別度題目有 30 題,與 109 年相較,高鑑別度題目減少 1 題,中鑑別度題目則增加 1 題。

題型方面,本次試題題組共 7 19 題,較去(109)年 12 26 題減少一些,而與前(108)年 8 17 題接近。圖形判讀題 3題 ,表格判讀題 3 題,近三年試題題型差異不大。

題組題透過題文的設計,能將不同生活情境、學術情境納入題目,透過考生的判讀及運用課綱所欲教授的學習內容,評量考生閱讀理解、分析推論的能力。全卷的文字量與 109 年接近,試卷內容無艱澀難懂的素材,皆為課綱重要概念與生活題材。

二、試題特色

公民與社會學科共有社會、政治、法律與經濟四大主題,本次試題共 50 題,各主題分配平均,社會、法律主題各 12 題,政治、經濟主題各 13 題。部分試題為必修基礎與選修內容加深加廣,部分試題則為不同主題的概念整合。

(一)公民與社會學科基礎知識

部分試題為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只要正確掌握相關概念即可選出正確選項,如:第 10 題與第 39 題的「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第 12 題如何提升憲法抽象性原則對人權的保障、第 13 題的「中國大陸的臺灣政策依據」與第 19 題的「釋憲聲請機關」。此類型試題以政治主題為多,且係針對基本概念,指考學生多半表現較好,如第 13 題得分率達 89%19 題得分率達 65%,題目偏易。

(二)跨主題知識,解釋、分析生活情境與社會議題

學生需整合不同主題(或單元)之知識,透過文本閱讀,分析脈絡與釐清相關概念,方可選出正確選項。如:第 6 題,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推論,分析經濟發展要素、社會階層化的不同面向、階級複製與社會流動;第 9 題,從近來的政府作為(回應德國請求協調廠商增產晶片、在經濟海域實施護魚、受邀列席 WHA、捐贈口罩給疫情嚴重的國家),判斷我國的主權地位;第 26 題,以校園霸凌事件評析法律問題;第 30 題,以親密關係的衝突情境判斷法律責任;第 41 題,以五個生活情境(政府舉辦演唱會、強制戴口罩的防疫措施、路跑時警察協助指揮交揮、自費施打疫苗、抽檢肉品進口商廠房)判斷公法行為;第 44 題,判斷政府為解決毒品氾濫之方案對毒品市場可能造成的影響等。

(三)綜合性概念題組與圖表判讀題

綜合性概念題型提高試題層次,包含:同主題跨課或跨冊題組、跨主題題組、圖表判讀。

4 題,從「兩性勞動參與率變化」分析在不同年齡層兩性的不平等現象;第 21 題,從「國內生產毛額和股市總市值的年資料」判斷哪一個時期呈現股市泡沫的過程;第 23 題,從「通貨膨脹率走勢變化」分析央行貨幣政策;第 38 題,從「女性就業人數占該職業別總就業人數百分比」判斷性別的階層化現象。

24-25 題,從公共政策判斷「媒體對民意的導引作用」與「決策過程」;第 28-29 題,從「接受不同年數教育的成本效益」分析經濟福祉與政府如何介入具外部性的市場;第 26-27 題,從校園霸凌事件探討「少年事件法律問題」與「限制行為能力人承諾的法律效力」;第 28-29 題,從接受教育之成本與效益分析「經濟福祉」;第 46-47 題,從颱風事件判斷「公共財」與「對 GDP 的影響」。

30-31 題,從配偶間衝突情境探討「個人隱私權與法律責任」與「親密關係的民主化」;第 32-33 題,從人權發展探討「國家限制個人自由的合憲性」與「國家實現社會權政策」;第 34-37 題,從能源政策分析「公共利益與實踐」、「公民投票」、「行政訴訟」與「機會成本」;第 48-50 題,藉由五位來賓的見解判斷「社會主義觀點」、「WTO 目標」與「另類全球化」。

(四)題文脈絡緊扣公民素養

試題符合課綱精神,題文文本脈絡緊扣公民素養。如:第 15 題、第 16 題、第 19 題、第 32 題、第 36 題與第 42 題,其題文文本脈絡乃依憲法第 23 條與第 15 條之精神:憲法保障人權,國家基於公共利益所為之行為,須以法律為依據且為最小侵害原則。若此合法行為逾越社會義務造成人民特別犧牲,應予以補償;而若為不法侵害,人民可依法提起救濟。這些生活情境包含了法治教育的精神,如;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行政訴訟、人民聲請釋憲與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則等。

此外,本次試題中,亦有連結生活情境之「直接民主與公民投票」議題。以往命題方向多為公投門檻的制度規範,此次第 34 題與第 35 題以 2018 年公民投票為題文敘述,除基礎知識外,更強調直接民主的意義與重要性,如:公投過程中兩方立場(反核與擁核)不同的主張與討論、表達對政府施政的支持或不滿、公投正反雙方的動員與公投對朝野各政黨的政策競爭的影響。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試題在命題方向上差異不大,此次題目則在部分設計上,試圖讓學生在分析解釋時,能將經濟主題不同單元的相關概念加以運用。如:第 28-29 題,係以國民接受教育的情境,從成本效益分析個人接受教育年數的選擇,與政府為達社會福祉最大,該以何誘因提高人民接受教育的年數。此題目特色在於,「外部效果」此一概念過去多以「外部成本」為命題方向,「外部效益」入題較少;而「成本效益分析」多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考量依據,入題率亦不高。本題組得分率分别為 38%50%,鑑別度則分別為 0.280.39 ,屬於中等偏難的中鑑別度題目;此外,過去探討「機會成本」題目多以個人選擇時的代價為主,第 37 題則從政府的政策選擇來探討「機會成本」,頗具特色的同時,與108課網的學習內容亦略有呼應,體現新舊課綱之間的知識銜接。

從前述可知,本次命題符合課綱精神,題文敘述重視脈絡化分析,緊扣公民素養;同時強調不同主題間的概念整合與應用,避免傳統對於學科知識内容的片段累積。對教學現場的師生而言,或可感受到新課綱強調「生活情境即是公民與社會學科課程內容範疇」之精神。

108 新課綱精神的教與學下,針對日常社會議題或可多加嘗試以學科知識來進行多元角度的解構、分析與應用,體現課綱精神的同時,或可讓學生感受到,連結並活用在不同階段所學習的學科知識於日常社會議題中,方為公民與社會科的醍醐味。最終使教與學的過程,都是在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

四、結語

整體而言,今年指考公民與社會試題多結合時事及生活情境而設計,在不超綱不偏本的大原則下,合乎本科所欲達成之測驗目標。包含考生是否明瞭公民科的基礎知識、是否了解公民科的基本分析方法並具備基本分析技能,及是否具備閱讀理解、推論及表格的判讀詮釋等能力。對於明(111)年即將應試的第一屆新課綱學生而言,本次素養導向情境試題的設計,亦有參考價值。

TOP